3月18日下午,經濟學院副院長羅俊博士走進我校通識大講堂,于學術二報作了題為"人的非理性選擇——行為經濟學"的專題講座。本次講座是通識教育新經濟系列講座之一,由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主辦、心雅通識學會承辦。
講座伊始,羅老師用一個"猜數字"的游戲,成功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,讓“行為經濟學”這個概念慢慢浮出水面。

隨后,羅老師向同學們介紹經濟學的發展革命歷史,從古希臘、中世紀的財富管理分析講到亞當·斯密的《國富論》,從以人的心理因素作為分析對象的邊際革命講到阿爾弗雷德·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,從梅納德·凱恩斯的“宏觀革命”講到薩繆爾森的“新古典綜合”,通過對不同時期的經濟學理論介紹,向同學們解釋了每次經濟學革命理論的歷史意義。
而對于經濟學的分析框架,羅老師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。比如,與完全信息相對應的信息經濟學,與完全競爭市場相對應的博弈論,與沒有外部性相對應的產權理論,以及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公共經濟學等。

在講座過程中,羅老師還穿插了許多有關行為經濟學的游戲,給這場講座的趣味性增彩頗多。例如,用“擲硬幣”游戲來分析人們面對損失和收益時的不同心態,用“紅白球”游戲分析了面對不確定的概率事件時人們的不同選擇,并提出了行為經濟學中的“非理性”決策現象,即有時候人并沒有一直在做理性的選擇,感性的選擇未嘗不是人生的一種態度。

講座的最后,羅老師用《請回答1988》中的一句經典臺詞“他就是他”以及與這句臺詞相關的故事結束了本次講座。羅俊老師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式,以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將“行為經濟學”這一理論性概念充分闡述;并以全新的視角,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做出了新的闡釋,讓同學們對于經濟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。通識大講堂新經濟系列講座將持續用通俗、生動的演講,為廣大師生解讀生活中的經濟學,展現全新視角下的中國經濟。

